01年至05年中國產業和區域經濟政策
時間:2006-09-15 00:00:00
點擊量: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課題組
(一)產業發展
以市場導向為基礎,加強宏觀調控,使第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以加快技術進步為核心,提高各產業的經濟效益。
保證糧棉油等基本農產品產量穩定增長,穩定糧食播種面積,通過技術進步努力提高糧食單產。優化農業產出結構,適應居民消費結構由以糧食為主向以肉、蛋、菜為主的方向轉變的需求。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提高抗災能力,加強大江大河大湖的治理和水利工程建設,提高小流域治理水平。建立穩定的國家儲備糧棉生產基地。依法保護森林資源,在大江大河上游流域,建立完善的水土保持植被體系。建立和完善農業科技推廣示范體系。
在以住宅產業、城市交通設施和配套基礎設施建設,以及交通工具制造業作為國民經濟中產業發展的主要驅動力的同時,以產業的技術升級為核心,改造傳統產業,發展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繼續加強基礎設施和基礎工業,通過財政和信貸手段支持能源、原材料、重化工等基礎產業,提高加工工業水平,提高專用成套設備、光電子元器件等高水平加工產品的國產化率。通過企業兼并、股份制改造,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增長產業群。振興機械電子、石油、化工、汽車和建筑等支柱產業,深化資本市場改革和投資體制改革,支持產業獲得良好的融資渠道,強化競爭機制,打破地區和部門分割,通過市場競爭淘汰落后企業,優化資源配置。鼓勵企業增加技術投入,建立重點產業快速折舊制度,實現技術開發由政府主導型向企業主導型的轉變。
加快第三產業發展,提高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例,加強其吸納就業人口的能力。繼續發展商業和服務業,加強批發零售貿易及餐飲業、交通運輸業、社區服務業,重點解決勞動力就業問題。同時促進新興第三產業發展,建立一定規模的現代化的信息、咨詢、科技產業。改革管理體制,商業銀行、保險、民航等服務部門實現企業化。
進入2001年,教育消費將形成一個巨大的消費領域,在全國絕大部分地區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的基礎上,擴大社會辦學的范圍,形成規模化的商業教育服務體系,不僅積極發展職業教育、電視教育、函授教育等多樣化的繼續教育項目,而且提高社會商業辦學在學歷教育中的比例。不僅有利于促進居民消費需求,而且有利于緩解就業壓力,提高勞動力素質。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健康水平的要求日益提高,出現了多種層次的健康消費需求,現有的以政府投入為主體的社會健康保障制度難以滿足這種需求,因此,2001-2005年,在完善社會基本健康保障制度的基礎上,應該積極推動商業性醫療保健產業發展,建立有利于良性競爭的從業準入制度,鼓勵發展多種層次的商業性醫療服務項目,促進對醫療保健的消費。
在我國的國民經濟生活中,行政性壟斷長期以來形成了絕對壟斷,帶來的是一種凌駕在市場交易之上的排他性力量。行政性禁入,產生的是一種權利性的絕對壟斷,排除了任何可能的潛在競爭者,造成部分產業長期的市場獨占,高價低質、技術不進步、服務不改善。把行政性壟斷與“自然壟斷”混為一談,然后以自然壟斷為由,“要求”政府來管制壟斷,這顯然不利于相關產業的開放和發展。
在我國,部分傳統的自然壟斷產業在統一的政府壟斷經營之下并沒有一個內生的競爭降價機制,但隨著技術經濟條件的變化、中國經濟全方位改革開放以及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的不斷加強,這些產業的改革已經日益迫切。為了提高這些產業的競爭力,就要鼓勵分立和競爭,就不可避免地會出現重復建設。
重復建設會產生一個社會成本,但是如果不支付競爭所必須的重復建設成本,社會可能要發生另一種成本,即因為不準重復建設(即不準進入)而導致的獨家壟斷給經濟活動帶來的成本。由于壟斷的社會成本過高,實際上給予潛在進入者一個極大的補貼,潛在競爭者重復建設的“浪費”,實在源于壟斷者給社會增加的成本。在開放競爭的體制下,重復建設的成本由各個投資主體分別作出,未來收益也由這些投資主體分別預期,這樣分權投資體制通過產權的責任約束著投資沖動,加上學習機制,投資失誤就可以控制在一個社會可以接受的水平上。只要重復建設的“成本”低于預期的競爭降價效果的“收益”,對社會而言就是合理的。要減少社會的總損失,只有開放市場,開放競爭。
解決轉型中的重復建設問題,第一是反行政性壟斷,包括獨家壟斷和不準競爭;第二是強化產權約束和債信責任;第三是承認市場競爭性的、有產權約束的重復建設的合法地位。第四對于強制性“禁入”,要形成嚴格的審批機制,防止新的壟斷產生。只要可競爭進入和退出的權利是合法的,市場的力量會使各競爭者更充分地利用既有的產業設施,從而降低服務成本,提高產業的競爭力。因此,確定一個開放競爭的制度和政策框架,具有基礎性的意義。首先開展國內競爭,不僅給新進入者以機會,也是迎接國際競爭的第一步。
結合國有企業改革的實際情況,這些產業的改革也應當把產權改革放在重要位置上,以便為一旦到來的競爭和重復建設設置制衡機制,同時對主管部門行業性管理的內容和程序,作出清楚的界定,做到政企分開和企業化經營,在開放競爭的環境下,加快產業的發展步伐。
(二)促進地區經濟合理布局和協調發展
東部地區充分利用有利條件,實現更高水平的發展,多利用國際資金、資源和市場,發展國際型經濟。沿海地區基本實現自立發展,自覺參與國際競爭,更有效地提升商業結構水平,增加科技進步在經濟增長中的比重。
中西部地區要深化改革,發揮資源優勢和產業優勢,國家通過宏觀調控,為中西部地區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與機遇,優先安排基礎設施建設與資源開發項目,鼓勵國內外投資投向中西部地區,規范轉移支付,理順資源產品價格體系,加快中西部的工業基地和國防工業基地的改造。
國家確立和建立重點發展區域、重點扶貧區域、重點國土與環境整治區域,加強重點區域的經濟發展與結構改善。繼續穩定和完善經濟特區、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等特殊優惠區域政策。吸納國際先進的經濟管理知識和技術,培養具備專業知識、面向市場的科技管理人才。以市場為導向,促進東部沿海地區與中西部地區的橫向全面經濟合作。